過去一段時間中,在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我國科創金融在產品體系、業務模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形成較為完整、豐富的生態體系。到2022年末,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進一步增長到4869億元,同比增幅達到57.16%。
科創企業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繁榮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從長遠來看,不斷加強對科創企業的金融支持,對于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苿摻鹑谑侵阜沼诳苿撈髽I的金融體系,通過將信貸、債券、股權等金融資源進行整合,為科創企業提供符合生命周期的融資,實現金融資源與科技資源的有效對接,激發企業的科研活力,推動科學技術產業化,成為驅動科創企業發展的必需動力。 過去一段時間中,在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我國科創金融在產品體系、業務模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形成較為完整、豐富的生態體系。
一、我國科創金融發展取得的成效
(一)多元化金融工具,暢通融資渠道
一是銀行信貸。開發專利權、商標權質押融資、訂單融資、商票保貼、稅務貸、補貼貸等更加靈活的融資類服務;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解決科創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設計“科技+”系列產品,滿足科創企業各發展階段的融資需要。根據國新辦公布的數據,2021年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達到3098億元,融資項目1.7萬項,惠及企業1.5萬家,其中1000萬元以下的普惠性貸款惠及企業1.1萬家,占惠企總數的71.8%。到2022年末,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進一步增長到4869億元,同比增幅達到57.16%。
在風險補償上,商業銀行與地方政府利用業務貼息、利差補貼、風險補償等激勵政策,設立科創企業信貸風險準備金,為企業提供無抵押、免擔保信用貸款。此外,銀行還加強與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的合作,為科創企業的信貸提供批量擔保和個案擔保。
二是債券融資。近年來針對科創企業的創新債券品種不斷涌現,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已經發行或政策鼓勵探索的工具包括:創業投資基金類債券、雙創孵化專項企業債券、雙創專項債券、長三角集合債券、雙創金融債券、創新創業公司債和私募可轉債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收益債券等多種類型。
除前述這幾類債券外,知識產權證券化也是一個新興的科創企業融資渠道。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國累計獲批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含儲架)60單,獲批規模630.82億元,其中儲架獲批共計46單,儲架規模合計578.00億元。全國共發行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101單,累計發行規模246.48億元。
三是權益融資。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一直是科創企業融資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末,基金業協會登記的存續私募股權及創業基金管理人14303家,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31550只,規模10.94萬億元;新備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3330只,備案規模2445.58億元。存續創業投資基金19354只,規模達2.83萬億元;新備案創業投資基金5395只,備案規模2020億元。在促進我國創新資本形成、支持科創企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也加快推進。2019年以來,圍繞服務科技創新,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上交所新設科創板,突出“硬科技”特色,發揮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作用,截至2022年末,科創板上市公司突破500家,總市值約5.8萬億元,板塊市值占比達到全部A股的7.3%。;深交所改革創業板,聚焦“三創四新”,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并合并主板與中小板;新三板設立精選層進而設立北交所,建立轉板機制,聚焦“專精特新”,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截至2022年12月末,有近150家公司于北交所上市,成立以來保持了較快的擴容速度。
(二)創新服務模式,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
一是設立科創金融專營機構。科創金融專營機構的成立有助于優化銀行信貸資源配置、強化風險隔離,推動科創金融服務體制機制進一步革新?,F階段我國科技銀行體系仍以科技支行為主、科技小貸為輔,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建設仍有待進一步推進。據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系統顯示,截至2023年1月末,國內商業銀行共設立科技支行487家,其中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三者約占設立總量的80%??萍冀鹑趯I機構方面,商業銀行1家(漢口銀行科技金融服務中心)、保險業1家(太平科技保險)。
二是投貸聯動,創新業務模式。科創型企業的投融資需求較為復雜多元,不同周期、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科創型企業融資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投貸聯動業務在科創企業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實踐中,商業銀行積極探索多種投貸聯動實踐:一是組建投資子公司(內部投貸聯動);二是外部投貸聯動;三是產業投資基金模式;四是投貸聯動生態圈建設。
(三)科技保險產品不斷豐富,完善科創金融體系 科技企業具有與一般企業不同的運營特點,更容易發生設備資產損失、員工意外傷害、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項目研發中斷和融資困難等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風險,這些都可以統稱為科技風險。如何預防和降低科技風險,提高科技項目落地轉化和推廣應用的成功率,是科技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獲取相對競爭優勢的關鍵。 在實踐中,我國科技保險體系結構基本建立,形成“政府引導,商業運營”的發展模式,總體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是經營主體不斷增加;二是險種日益豐富,保障范圍不斷擴展;三是政府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四是政府與市場協同,提升政策效力;五是企業投保意愿不斷增強;六是科技保險的保障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此外,科技保險還通過保險資金運用,為科技企業提供長期的資金支持。
截至目前,我國科技保險險種已發展到30多類。保障范圍包括人身、財產、責任、信用、研發、融資、環境和知識產權等方面,基本覆蓋企業各環節的科技風險。相關數據顯示,2017-2020年間,科技保險為企業提供風險保障超1.79萬億元,累計支付賠款超22.63億元。
(四)數據、技術要素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夯實科創金融基礎
一是數據要素體系建設。信用信息互聯互通穩步推進,國家和地方層面紛紛出臺了社會信用信息共享體系建設的相關政策文件。社會信用信息共享體系建設得到逐步發展,已經建成以國家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總樞紐”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體系和以信用中國網站為“總窗口”的政府信用門戶網站集群為主,以各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行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以及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為輔的社會信用信息共享服務體系。 根據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聯通46個部門和所有?。ㄗ灾螀^、直轄市),歸集1.6億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超730億條;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全國信易貸平臺)已聯通31個省級節點、160多個地方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入駐金融機構2.2萬家。
二是知識產權/技術要素體系建設。知識產權/技術交易平臺方面,截至2020年末,全國各種類型的知識產權交易運營平臺累計有百余家。根據交易標的物類型,可以分為綜合交易平臺、版權交易平臺、專利交易平臺等。
知識產權運營服務機構發展方面,服務機構數量增長較快,現有知識產權服務機構7.3萬家,較上年增長19.3%,其中從事知識產權運營服務的機構超過3200家。從知識產權運營服務的內容來看,74.9%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機構開展了知識產權許可轉讓業務,35.1%開展了知識產權實施轉化業務,10.8%開展了知識產權金融投資服務,6.6%的開展了知識產權保險服務,5.0%開展了知識產權擔保服務。
二、科創金融創新試驗展望
2021年12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山東省濟南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銀發〔2021〕298號),開啟了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的序幕。2022年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銀發〔2022〕260號),進一步將長三角地區的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和嘉興納入了科創金融改革試驗的范疇,并根據當地特點提出了改革試點的一系列舉措??苿摻鹑谠囼瀰^的落地,標志著我國科創金融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從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的完善,進一步擴展到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是科創金融創新、試驗的重點。
(一) 建設技術要素市場,完善知識產權金融體系
知識產權/技術要素市場是提升科創金融能級,實現科技、產業和金融良性循環的關鍵。建議上??苿摻鹑谠囼瀰^以加快盤活存量知識產權資產、提升知識產權運用效益為關鍵性突破口,提升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與資本化運作質效,完善知識產權服務和政策體系,強化科創協同與聯動支撐,優化發展生態環境,充分激發科創企業創新創業金融活水。
一是加強知識產權市場的建設,打造有全國甚至國際影響的知識產權交易所;二是鼓勵支持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發展,充分發揮科創投行在科創金融體系中的核心作用,提升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能力,加快構建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知識產權新服務體系;三是是深化知識產權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促進知識產權資本轉化與價值實現;四是推動金融科技在知識產權服務領域的廣泛創新應用,提升知識產權金融整體的運行效率,有效控制風險。
(二) 信息互聯互通,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
在地方征信平臺信用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中,一是需要注意數據的廣度、質量,二是需要注意信息安全和保護。一方面強化對銀行等接入機構信息管理要求,獲取的信息不得用于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以外的活動;另一方面要依據“最小、必要”原則進行脫敏處理,防范數據泄露風險。 具體到上海等長三角城市的科創金融試驗,可以考慮從科創企業入手,借助其技術背景與完善的數據,通過企業信息共享,建設與完善長三角地區的本地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一方面解決長三角區域內科創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鼓勵科創企業發展;另一方面,通過長三角地區的示范,帶動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的建設。
(三) 多方協作,創新風險分擔模式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未來,應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特別是要逐步建立并完善擔保、補償基金的資本(資金)補充渠道,以確保風險補償制度長期的可持續性。同時,進一步細化對擔保補償基金的考核,確保相關資金的使用效率,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專精特新”領域。
二是立足科技型企業需求,構建綜合化金融服務體系。應逐步從以貸款為主的服務模式,升級為“表內+表外”“商行+投行”“債權+股權”“融資+融智”的綜合化、全方位服務。通過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供應鏈平臺,幫助銀行識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企業的需求。進一步探索投貸聯動業務模式,其一,聯合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其二,進一步發揮政府作用,提高投貸聯動模式融資服務能力;其三優化監管制度,適度放寬對商業銀行限制。
三是強化政府引領,探索科創金融模式創新。由政府牽頭,組織社會組織、金融機構、園區、企業等共同建立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促進銀企對接,探索“園區科創金融”服務新模式。一方面,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及主管部門建立信息對接機制,精準獲客,開發專屬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加強產業園區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共同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您好!您有任何需求請給我們留言喲!
意向說明
聯系信息
?? 2021 陜西科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陜ICP備16003166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西安